大力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0 18:37:23 人气:81 作者:张红宇 来源:企业家日报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主线。做好发展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是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超常规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基础以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特色产业我国有坚实的基础

基于我国的国情农情,资源性农产品生产在我国并不具备产业优势。但我国幅员辽阔,多山多水多类型的资源禀赋,反而决定了特色农产品极具成长性,特别是在脱贫地区。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2021年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产值超1.5万亿,比2020年增4%。农产品加工产值近8000亿元,同比增5%318个脱贫县的430多个主导产业产值超10亿元。特色粮油、草原畜牧、水果、蔬菜、中药材、茶叶、生猪、食用菌、禽类、薯类成为了脱贫地区10大主导产业,覆盖全国820个脱贫县,产值占到脱贫地区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的88%,对吸纳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加脱贫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及对脱贫地区农民摆脱贫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特色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多样化。我国特色农业业态和产品丰富多样,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等各类产品举不胜举。在农业产业类型和产品丰富度上,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超过中国。

2.区域化。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特色农业具有鲜明区域化特点,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新疆的瓜果、陕西的苹果、长江流域的柑橘、西南山区的茶叶,无论规模、产值在全球都位列前茅。

3.品牌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脱贫地区品牌资源不断增强。到2021年,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注册商标(品牌)5.3万个,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近1万个,新疆大枣、洛川苹果、赣南脐橙,汉源花椒享誉全国,深受消费者欢迎。

4.效益化。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蔬菜、水果、养殖性水产品产出大国。2021年全国生产的蔬菜、水果、养殖水产品产量分别相当于全球总量的1/21/32/3。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发展,吸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明显。特色产业使我国有了提升农产品全球竞争力的突破口。2021年我国的蔬菜、水产品继续保持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40亿美元和39亿美元;茶叶出口顺差24亿美元。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二、发展特色产业要抓重点

发展特色产业,要统筹处理好几个重大问题,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为前提。为此,从农业资源禀赋角度观察,山水田林湖草沙,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但宜耕一定要耕。从产业排序角度看,粮棉油糖肉菜果,要凸现出粮油生产,在守住粮食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促进多元特色产业发展。

2.促进就业增收。特色产业发展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首先能最大限度地在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充分就业;其次能最大限度提高产出价值,提升农业效益,增加从业者收入;再次,能最大限度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在受土地资源制约较少,但可充分利用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的特色产业,有广阔发展前景。

3.推进产业融合。特色产业发展要充分释放农业多元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特色产业大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本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其次,推进农文结合,农旅结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等新产业以及“互联网+”等新业态。再次,推进乡村建设,通过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火博网页版(中国)有限公司、人居环境条件。

 

三、促进高质量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和效率。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要加强规划引领,统筹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布局和任务。在此前提下,充分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要素资源投入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2.改革释放动力。改革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和主体的动力。为此,首先,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化、专业化基础;盘活用好闲置的宅基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其次,发挥好家庭农场、合作社,特别是农业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再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人才引领方向。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特色产业发展更需要多种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才,这需要我们强化农业职业教育,拓展农业技术人才的成长空间,满足特色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需要,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