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攥紧开局主动权,“三农”底盘要稳住

发布时间:2023-02-13 22:12:28 人气:132 作者:科促会 来源:南方农村报

受访者供图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全国吹响了拼经济、抢机遇、提信心的“冲锋号”,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心是什么?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接受南方农村报(下称“南农”)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全力以赴拼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农”的底盘必须要稳住。要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一条多元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以‘三农压舱石’的稳定性,特别是农业的稳产保供,应对国内国际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异常重要。”张红宇在采访时数次强调。

3c2068ec-556d-4482-a575-100a1f04e522.png

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南农:党的二十大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建设农业强国,“危”和“机”分别是什么?

张红宇: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伟大理念。中国农业现代化开启新征程,未来发展方向是建成农业强国,并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等综合力量组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目标相互契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核心思想是既要有全球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农情,突出表现为: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契合,促进农业从业者收入增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中国农业全球话语权。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是一个关键年份。聚焦“三农”工作重点,才能攥紧开局主动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从我们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风险挑战。

一是从国内来看,国内经济增速放慢。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万亿元,增长3%,这是多年来GDP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受到极大影响。尽管农业生产平稳有序,但城乡居民收入滞后,对农产品的消费有所放缓,需求不旺盛。例如,以生猪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起起落落,对农业生产无法充分发挥正向带动作用。

二是从全球来看,农业外部环境更加恶劣。全球疫情至今没有宣布中止,疫情、俄乌冲突等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的冲突,导致全球一体化受阻,全球单边化、碎片化、集团化趋势有所抬头,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产生不利的影响。面对客观存在的常态化危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是国家掌控的“武器”,要实时发挥作用。因而,中国农业自给自足、稳产保供,保持平稳有序增长,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显得十分重要、日益迫切。

从大历史观把握“三农”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又面临着百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全党全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党的二十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工作作出部署、指明方向、提供明确要求。这是最大的机遇。二是全社会关注“三农”的氛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浓烈。“三农”工作不仅是政府的任务,现如今社会各界、各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农业和非农企业,都投身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行列。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还有以广东碧桂园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都把农业搞得有声有色。

三是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面对旱情、水灾、台风、洪涝等极端气象灾害,全国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仅去年,中央财政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较2021年翻了一番。此外,国家每年对“三农”的各项投入约2.4万亿元,而2021年全国农业增加值为8.3万亿元,相当于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5%,力度非常大。

四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空前发挥。国家健全种粮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此外,2021年中国生产了8990万吨肉类、6464万吨水产品,分别占全球总量28%以及36%左右;生产了7.7亿吨蔬菜,2.99亿吨水果,分别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2以及1/3以上。中国人均重要农产品占有量大大超过全球人均占有水平,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农产品产出大国。

可以说,我们是农业大国,有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我们是农产品消费大国,有建设农业强国的前途;建设农业强国,我们有方向、有目标。今年“三农”的核心工作,就是把握机遇,克服外部的不确定因素,把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作为扩大内需的抓手。全力以赴拼经济,农业是基础、是前提、是条件。

做好耕地保护和种业振兴两篇文章

南农:在粮食生产方面,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为什么有这样的提法?工作重点应放在哪几方面?

张红宇:“三农”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提升自给率,努力实现供需平衡,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我认为,应该做好耕地保护和种业振兴两篇文章,依托自然资源和科技潜力,实现粮食产能的提升。

在耕地保护上文章。耕地是粮食的生命线,但目前耕地保护的形势却相当严峻。从数量上看,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约20.3亿亩;去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是19.18亿亩,相当于近10年来,累计消失耕地面积超过1亿亩,平均每年消失面积约1000万亩。从质量上看,耕地等级可分为10档,第1等级最好,依次递减,目前全国耕地的平均等级在5等左右。所以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断挖掘耕地增产潜力,逐步提升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针对平原地区,应遵循“成片连方、宜机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安全”原则;针对丘陵地区,应遵循“排灌水能上能下、农机作业能出能进、土壤改良”的要求。

受访者供图

在种业振兴上做文章。目前,中国玉米单产高于世界水平,保持在420-430公斤/亩,但美国玉米单产保持在700-800公斤/亩;中国大豆单产是132公斤/亩,世界平均水平是188公斤/亩,美国大豆单产是230公斤/亩。相比之下,中国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重点瞄准提高玉米、大豆单产,把当家品种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南农:一号文件提到,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国家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意义和背景是什么?将对各地抓保供稳产起到什么作用?

张红宇: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推动出台粮食安全法,主要考虑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是稳住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全力以赴拼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前提是生存无虑、发展有机。农业出了问题,食不果腹,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第二是守住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底线。我们从过去吃得饱,到现在吃得好、吃出花样、吃得踏实,出台粮食安全法,则是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到规范化,让全党全国肩负起粮食安全的责任,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第三是增加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的底数。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到历史高点的1.62亿吨,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率已达到19%,肉类对外依存度也达9%。疫情和国际局势剧变等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牵动了国际秩序的变化。因此要居安思危,摸清粮食的底数。

第四是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推动出台并实施粮食安全法,坚定了我国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底气,让中国真正跃身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农业强国。

事实上,如果我国粮食能在总量方面保持可持续增长,有足够高的自给率,不依赖或尽量减少对外依存度,我们就有了充分的粮食“自由”,而这种粮食“自由”这种粮食“自由”事关生存、事关发展、事关安全,对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都是异常重要的。

粮食安全法出台后,将会宣传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鼓励全国上下形成“抓粮食、促稳产增产”的氛围,规范农业生产、耕地保护等各项工作,并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监督和考核。

海洋牧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

南农:一号文件提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今年把设施农业提到粮食生产的高度。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您有什么建议?

张红宇:党的二十大提到,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设施农业是保障农产品充足供应的重要来源,围绕“稳产高产、优质高效,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做文章。

首先是稳产高产和优质高效,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设施保障了农业,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的“数量”,这是“质量”的基础,减少了对外依存度;在做好“量”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农业“质的飞跃”。其次是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与美国的资源密集型农业和日本的技术密集型农业相比,中国农情的优势更多表现在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具有多元化农业的特征,发展设施农业体现了农业多元化的竞争力。因此,设施农业有利于保数量、保质量、保多元化,千方百计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给链韧性。

发展设施农业,要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上,承担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火博网页版(中国)有限公司的职能。新业态的打造和创新,应该交给企业。

二是处理好不同经营主体间的关系,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设施农业体现的经营主体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公司+农户”的组合方式,要让不同主体都能在其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处理好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发展设施农业还要畅通产销之间的渠道,做到生产与销售互通共赢。

受访者供图

南农:一号文件提到,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广东近期也提出高质量打造海洋牧场。在大食物观的背景下,广东打造海洋牧场的意义是什么?

张红宇: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粮食的概念进一步扩充为食物,不断丰富。从生产端来讲看,要向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把农产品保供的根基扎得更牢。从需求端来讲,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优质,践行大食物观,打造海洋牧场,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食物需求。

广东耕地资源有限,粮食生产能力有限;而海域十分丰富,是典型的海洋大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消费量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广东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打造海洋牧场有着非常好的技术支撑。

因此,广东高质量打造海洋牧场,这是广东建设农业强省的突破口,是广东发挥农业强省的潜力所在,是农林牧渔业增产增收的有效保障,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也是广东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